“购车需求和消费能力短期内明显下降,企业生产进度受阻,企业出口困难增加,中小企业资金量断裂隐患加大,企业应对标准法规的难度大幅加剧。”2020的开年,疫情让众人期盼的车市回暖之势踪迹难寻,在众多机构和专家的眼里,全年的车市仍不乐观。
疫情对汽车、出行产业的影响程度有多深,寒冬下的汽车产业要如何积蓄能量,政府又要如何助力产业快速愈合?出行产业链上下开启了新模式新业态的探索,行业组织和机构也试图积极求解。
腾行智库出行战“疫”专题,本期对话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,以下是腾行智库的整理和解读:
汽车产业可能是恢复得最快的一个行业
疫情对汽车产业有怎样的影响?
沈进军认为,可以根据疫情阶段分解为“两段论”。
“现在正处在抗击疫情的第一阶段和恢复生产的第二阶段之中,因此可以分两部分来说。我认为第一阶段是经济已经大部分停滞,一切以阻击疫情为主,因此这一期间对各行各业的影响都非常大,工厂不能够生产,经销商不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服务,整个产业停滞了。
而现在进入了恢复阶段,一方面还在阻击疫情,但是同时要尽快的恢复生产,恢复服务,恢复经济。而我认为第二阶段,与各行各业比起来,汽车产业如果谈恢复的话,它可能是恢复的最快的一个行业。”
如何判断?沈进军认为依然可从最基础的消费者需求端出发。他将本次疫情对车市的影响和03年的非典进行了对比,有相同点可循迹。
2003年非典后,中国迎来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汽车销售爆发点。2000年初,中国加入世贸组织,经济高速发展,加之疫情影响,大众对私家车的需求更加强烈,车市迎来三成以上的大幅增长,2003年销量同比增幅达到70%。
同样,这次疫情恢复期以及恢复之后,人们对私家车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,和公共交通、共享出行相比,私家车是相对密闭而隔离的出行工具,这一点和03年无异,属于最基础的安全需求。
但是,和17年前的车市相比,如今又有很大的不同。
中国早已成为汽车产销全球第一的汽车大国,汽车保有量达到2.6亿。2003年,乘用车千人保有量为18.4辆,而2019年已达173辆,乘用车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且占销量主导。人们的购车意愿是否还强烈?是否仍有大量的新增需求?疫情后还会出现令人振奋的高增长吗?
几天前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根据目前受访的300多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反馈的信息综合分析表明,本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大于2003年的“非典”,对于本来处于调整期的汽车行业影响更大。
汽车新增需求似乎“见顶”,连续两年的车市寒冬,又和17年前的车市大环境截然不同,再者,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车市的影响程度可能更大,前有险滩,山重水复,又靠什么柳暗花明呢?为何沈进军认为汽车产业可能是恢复得最快的一个产业呢?
“如果上次非典,带动的是汽车产业的新增需求,这次我们能够通过汽车置换来拉动一波新车销售。”
这也许是车市寒冬的一次转机
“新增的量不一定会有多大,当然一定会有。但我觉得更多的需求在哪里?在置换需求。这次的疫情结束以后,如果能够精准施策,精准的营销,我们可以把置换的需求挖掘出来,依然能够拉动新车的销售。”沈进军认为,这次汽车产业恢复的一大关键点,可能是在“置换需求“之上。
二手车流通不畅一直是行业的弊病,也是车市遇寒的一大要因。去年,腾行智库的“探路智慧出行”栏目,专门对车市下行进行过归因,当时也专访了沈进军,他已经谈到了关于新车与二手车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,存量需求其实并未完全挖掘,这股巨大潜力,也是车市寒流中的可见温热之处。
“我们国家新车销售2800万辆,但二手车交易量才不到1400万辆,而欧美国家的二手车的交易量都要远远大于新车销售量,比如美国每年二手车交易量是4000万辆,美国的每年新车销售量峰值1750万辆,换句话说,它是用4000万二手车交易量来拉动新车的销售。因此,如何盘活存量去拉动增量,从而保证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,这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。问题的根子就在这个地方。”(腾行智库的“探路智慧出行”第三期)
而这一次的疫情爆发,如何让汽车产业迅速恢复,关键就在于“盘活存量拉动增量”,用置换需求去填补新增需求的不足,这不仅可以缓一时之难,还可能成为一个转折契机,在疫情之后,或许能让车市再度回暖。
只不过,要通过置换拉动新增,助力产业快速恢复,沈进军认为,行业急需政府“推两把“。
“政府第一件需要做的事,是需要完善二手车交易的政策,比如在二手车增值税的征收方式上,在二手车交易的过户等方面,如果能够把这些政策调整好,我觉得就能够活跃二手车市场,提高汽车的置换率,提高置换率最后的结果是什么?就是促进新车的销售。因此在疫情恢复期,政府要更多的关注置换的需求,精准施策,通过盘活存量来拉动增量,保持汽车市场可持续的发展。
第二件需要做的事,就是能不能够借着这次事件,打破部分城市实施的限购、限行。如今北京市政府已经宣布了北京市的限行后延,我觉得这正好是个契机。限购限行是为了避免城市拥堵,而我认为用技术的手段去缓解拥堵,最后打破限购限行的时机已经到了,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ETC。限购限行会阻碍汽车产业发展,抑制内需,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‘冬季’。”
注:面对疫情对汽车行业的影响,流通协会于2月11日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递交了《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汽车流通行业影响及政策建议的报告》,除了反馈目前车企复工能力及供应链情况外,同时就疫情影响及行业发展趋势提出解除限行限购、完善二手车政策等相关建议。
灾难背后亦有光
”完善二手车交易政策,打破限购限行。如果政府在这两个层面能够有所动作的话,我觉得对行业是一个极大的利好,今年汽车产业还会有一个好的发展趋势,这是我对生产制造业在疫情面前和疫情结束以后整个发展的展望。
在疫情恢复阶段,消费者对于买车、用车、维护车,大家考虑两个字,安全。这个时候包括经销商,他们在卖车的过程中,也会不断的改变原来的传统销售模式,比如利用互联网工具提高效率,同时保证安全。所以我认为伴随着这次疫情的慢慢退去,很多新的营销方式以及业态会涌现出来。通过一个事件可以将整个行业的格局重塑。“
疫情期间,各大车企展开了对线上营销模式及线下“无接触模式”的探索,“汽车直播”、“云看车”、“零接触”开拓了汽车经销的新场景,利用互联网的数字化工具箱,车企开始进行汽车销售端的线上化尝试,同样,在制造端,车企开始“跨界”,“转战”口罩生产商,成为战略物资的提供者。无人驾驶领域,无人配送机器人、无人消毒机开始驶入疫区……
汽车产业、出行产业迎来了一些曲线救国的思路,这些曲线或蜿蜒、或道阻,但是也打开了一些新的局面。2020开端这些意料之外的变动,最后一定会深刻的记录在整个出行产业发展的历史中,也许还会酝酿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变革。其实,不仅仅是汽车产业,在线教育、在线医疗、在线办公都迎来了井喷。
“不要悲观的看待这件事,我们要正确的面对它。疫情之后我们会发现,消费者的很多消费习惯在改变,我们要适应新的消费习惯,适应新技术,来不断的推动行业的进步,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。我们不能只看到灾难,我们还要看到未来。”沈进军说。